Tuesday, January 24, 2012

印尼采風錄(二)

印尼采風錄(二)

一般臺灣人到印尼,除非經商,否則通常都是到峇里島居多。然而峇里島和印尼的其他地方差異甚大。以宗教而言,峇里島居民以印度教為主,這一點就和其他地方以伊斯蘭教為壓倒性多數有很大差別。另外由於觀光發達,因此這裡物價較高,街頭也到處可見外國遊客(尤以澳洲為大宗)。

印尼其他地方則不然。印尼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悶熱、髒亂、交通擁擠、人種複雜。街頭四處是清真寺,每到祈禱時間就以清真寺上裝設的多具擴音器播放祈禱詞。不過這其實也是到第三世界國家最迷人的地方。由於雜、亂,所以有更多有趣的東西可以挖掘、探索,跟我們熟知的歐美先進國家有非常大的差距。在這裡要提出的是,這篇文章只是我的個人看法,充滿偏見是自然的。我雖然會儘量客觀,但是刻意美化或假意遮掩自己帶有的成見更是虛偽。其實我覺得印尼是個很好的地方。土地大、物產豐富、氣候穩定、雨量豐沛,天災也比臺灣少很多,只是政府效率和社會風氣使得發展受到阻礙。本文內容著重有趣現象和觀察,不會提到太多美景和美食,因為這對我來說都不重要。

商店內員工眾多



只要到稍具規模的商店(一般是指裝潢較現代、乾淨,坪數較大的商店。小店不算在內),就會發現印尼中、大型商店的員工人數多到令人難以想像。今年我到老婆一個親戚開的餐廳用餐。這家餐廳去年底為了整修,因此搬到對面更大的店面經營。新店面不但更大,而且分成兩層樓,全部重新裝潢,大約能容納一百名賓客,價位也比以前貴很多,比臺北市中心的小吃店還貴。我們去的時候已經不是一般用餐時間,二樓並未開放,但仍有五、六名員工在聊天。一樓廚房有六到八名工作人員,外場則有十五人左右,整間餐廳共有三十名員工!另一次我和幾個姻親到索羅(Solo,中爪哇)某個休閒食品專賣店,也發現店員大約有二十人左右,多到有六、七名店員聚在一個角落聊了一、二十分鐘。這些商店的業主普遍是華人,員工普遍都是所謂的「當地人」。印尼工資低落是事實。大學應屆畢業生年薪約新臺幣四萬元,沒有大學學歷的員工薪水當然更低。但是除了人工便宜外,雇用這麼多員工一定有其他理由。
我在詢問老婆後,答案令人啼笑皆非。由於一般印尼人的職業道德不足,經常沒有請假就任意蹺班,而且第二天來的時候就跟沒事一樣,所以很多老闆乾脆採取日薪制。這也使得這類商店必須雇用大量員工,避免曠職人數過多時影響營運。幾年前我岳父的雜貨店還請了一名印尼當地的女店員,但是她也經常曠職,後來索性也不上班了。老婆的姊姊原本有女傭,但後來因為偷竊被辭退,後來請的女傭也愛來不來,後來只好改請每天早上來打掃的家事工。
印尼華人家庭普遍都有傭人,經濟狀況好的甚至會請兩、三個,不過流動率很大,偷竊事件也時有所聞。家裡隨時有傭人走來走去,對一般臺灣人來說可能很奇怪,我個人更無法接受有外人在我家跑來跑去。但在當地,沒有傭人是很少見的事情,有錢人甚至連出國旅遊都會把小孩的保母帶去。家裡有印尼籍幫傭的人可能知道,印尼當地傭人在雇主家中地位極低,不能與雇主同桌(甚至同時)吃飯。社會階級和貧富差距,因此形成印尼社會的不定時炸彈,這也是種族衝突的原因之一。


顧上不顧下



在印尼餐廳吃飯時,我也發現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算是小吃店(Depot,非英文),服務生清潔桌面時也一定會一手拿清潔劑一手拿抹布把桌子擦乾淨。這一點比臺灣的餐廳徹底沒錯,不過大部分餐廳(除非是真的很貴的餐廳)的地上依然到處是面紙、垃圾。對比印尼街道,似乎他們對地上的東西比較不在乎。因此就算在觀光地區、古蹟名勝,地上仍然隨處可見垃圾。也因為民眾普遍亂丟垃圾(包括華人),因此水溝容易堵塞。當地政府也不會在每年雨季(相當於臺灣的冬季)前疏浚水溝,所以下雨後一定淹水。據說雅加達這個問題更嚴重,每下雨一定淹水。


穿著



峇里島蠟染非常有名,不過個人對蠟染的衣服並不是非常喜歡。主要是因為蠟染衣服大多偏暗色系,不是土黃、土綠、暗褐就是黑色。我曾經看過一間佔地約200坪的服裝店全都賣蠟染衣服,實在很難理解這種衣服怎麼能用這麼大的地方來賣。另外峇里島婦女以前是不穿上衣的。記憶中古印度也是這樣。


生活步調較緩慢



在印尼是很難計畫時間的。事情經常有變化,約定的時間也很少準時。這邊的車子雖然開得飛快,但人的動作卻慢吞吞。餐廳服務生清個桌子、倒個茶的動作經常不熟練、家樂福的結帳台結帳速度也很慢。不過說實話,宜蘭商店的結帳速度也遠比臺北慢,這是生活步調的問題。不過我的大學同學曾請調雅加達擔任外交官。他倒是挺羨慕當地人對生活的態度,因為臺灣人過得太緊繃。所以到這邊,就學著調適自己的步調吧。


旅遊品質不佳



印尼是個大國,而且是東西狹長的大國。雖然印尼幅員廣大、物產豐富、風景優美,但是由於道路設計不良、汽機車太多,因此通車時間非常久。Borobudur和Prambanan距離我們住的旅館(而且是很爛的旅館,並不是為了舒適而找遠一點的)就有一、二小時車程。我們去某個火山口景點甚至必須開車三個小時。那天坐在車上的時間比觀光時間還長!另外據我所知,幾乎所有景點都針對外國人和本國人訂有不同門票價格。至於如果不請解說員是否也如此,我就不清楚了。但是峇里島也是一樣的。很多餐廳看到外國人來,會直接拿出價格高一倍的英文菜單給你。


英文程度普遍優良,崇洋程度匪夷所思


2011年底頗受歡迎的連續劇Binar Bening Berlian劇照
來源:pangeran229.wordpress.com/2011/12/09/binar-bening-berlian/
也許是因為印尼人用英文字母拼寫自己的語言,也許是因為外來語極多,使得印尼人的英文程度比臺灣高上一截。我到這邊的網咖大多能暢行無阻,旅遊領隊也能跟我對答如流。到書店裡逛一下也會發現,時下出版的暢銷書很多都直接沿用英文書名,雖然內容依然翻譯成印尼文。一般學生的英文都學得不錯,也喜歡使用英文,不過某些國際學校甚至偏執到要求幼兒家長在家不得和孩子講印尼文,只能以英文交談。這種鄙視祖國文化的心態,令人懷疑這到底是為了迎合家長口味,還是教育人員的無知。一般語言教育學長根本不會提倡這種作法,反而認為必須先紮好本國母語的根基才能開始學習外國語。

崇洋心態也可以從電視劇的卡司看出。針對年輕人製作的電視劇(不知道算不算偶像劇,但看內容其實類似偶像劇和本土劇的綜合)幾乎都以混血兒為主角,各個膚色白晰,許多男性主要演員的長相甚至比較類似西方人,和一般你在街頭看到的面孔南轅北轍。一般印尼人雖然混血情形也很普遍,例如摻雜華人或荷蘭人血統(畢竟荷蘭殖民歷史長達350年),但是混到跟西方人所差無幾的情形非常少,至少除了電視上以外我沒見過。不過電視上幾乎看不到華人面孔(雖然Binar Bening Berlian的第一女主角看起來很像華人),除非是多芬的洗髮精廣告。這一點似乎和印度電影的情形類似。印度許多電影的男主角長相跟西方人幾無二致。

飲食



印尼人的口味和印度、阿拉伯人都有相似之處。一般人都喜歡吃辣,所以每一餐都會擺上幾碟醃黃瓜和綠色辣椒等辣醬,而且食物中也會加入大量香料。不過印尼人有個特色是極度愛吃油炸、乾燥的食物。販賣當地菜餚的餐廳桌上大多會擺放炸好的各式蝦餅供顧客取食(事後付費),有的餐廳會把所有小菜放在你的桌上,吃多少算多少(雖然這樣感覺不太衛生,因為你不吃的小菜會在你離開後拿給下一桌客人挑選,而且這些小菜都沒有加蓋或保鮮膜)。許多中華料理也都是油炸處理,說實在的很不健康。我到現在還懷疑我後來肚子痛了好幾天是因為食物過油過燥的關係。不過愛吃這類東西的人應該會覺得到了天堂。我老婆非常不喜歡喝湯,不知道跟這個飲食習慣有沒有關係。另外,當地餐廳不會附上茶飲或開水。一切都必須付費。


住家



一般華人的住家都比臺北人大,因為沒去過印尼「當地人」的家,所以這方面無從比較。但是華人的家就算很大,也都只有二層樓,不像臺灣一直蓋到三、四樓還要加蓋違建、陽台外推順便擴建廚房、佔用防火巷才甘心(不過印尼好像沒有防火巷的設計)。也因此每層樓的面積都很大,比臺灣一般住家舒適很多,但是似乎很少會特別裝潢。更特殊的是房子背面完全沒有美觀考量,完全平面,就像剖面圖一樣。另外華人的家雖然大,但是保留的空地都非常小。荷蘭式的房子就會保留極大的綠地、種樹。


娛樂活動



這方面我接觸的比較少。印尼人的娛樂跟臺灣人似乎沒有什麼兩樣,腳踏車運動、電影、逛街、電視遊樂器、盜版DVD、還有拿手機跟朋友用推特聊天。不過大城市的購物中心規模完全不是臺北能夠比擬。我看過泗水的一個購物中心內部放了十幾輛名車(包括保時捷、藍寶堅尼等千萬名車),還有馬車在購物中心內趴趴走(因為是聖誕節)。在一樓大廳還上演東方三博士尋找耶穌的舞台劇,另一角則有哈雷機車專櫃,而且觀賞的區域非常大。有的購物中心裡面有戲院還有好幾家寵物店。這類購物中心永遠是人山人海,而且幾乎每年都有新的購物中心落成。


華人多信奉天主教



我一直很好奇的一點就是印尼華人為什麼大多信奉天主教,至少年輕一輩如此。太座一家六口中,除父母信仰道教外,子女全都信奉天主教,岳父的兄弟姊妹也很多信仰天主教。印尼規定男女必須有相同宗教信仰才能結婚(同性戀違法),而且必須是政府承認的五種宗教之一。所以雖然我是無神論者,仍然必須登記成佛教(老婆為了結婚手續方便所以也改成佛教,否則我必須也在印尼參加天主教婚前輔導課程)才能結婚。印尼由於多年前恐共,因此訂下人民必須信仰宗教的規定(因為共產黨是無神論者)。至於華人為什麼多半信奉天主教,我還是無法理解。這一定是很有趣的研究主題。


種族「歧視」



印尼政府表面上歧視華人,但其實骨子裡除了歷史、政治因素外,畏懼華人經濟實力可能才是種種不平等措施的根源,也就是保護主義和圍堵政策。據說蘇哈托在幾十年前為了掌權,派人暗殺其他將軍,並藉口是共產黨意圖顛覆印尼而展開反華運動,因為共產黨來自中國,而華人也來自中國。當然這是一種陰謀論,是不是他派人暗殺的現在已經死無對證,需要歷史學者和其他見證人出面。其實觀諸歷史,二次大戰期間希特勒整肅猶太人似乎也是因為類似的理由。一個不熱中政治、以賺錢為最大興趣的少數民族,似乎很容易淪為野心者的犧牲品。
截至目前為止,華人依舊不能擔任公職,例如警察、公務員、參政。華人也無法就讀印尼的一流國立大學。當然印尼也因為這個錯誤政策付出代價。印尼華人對國家幾乎沒有認同感,因此賺錢成了共同目標。有錢人紛紛在國外置產,並且想辦法取得國外身分,不會覺得需要回饋國家。另外,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外流也非常嚴重。除非父母已經安排接班,否則專業人員移往臺灣、新加坡甚至歐美者比比皆是。對於一個自然環境得天獨厚的國家來說,這真是一個無比的悲劇。


中國勢力影響



除了中國對東協的影響力與日遽增外,中國媒體對老一輩華人的影響力也不可小看。目前我無法得知央視中文國際臺對年輕一輩的影響,因為新生代對學習中文似乎興趣缺缺。但是印尼已經把中文(簡體)納入外語課程,從小學開始教導,因此央視中文臺除了影響老一輩華人外,將來也可能把觸角擴及年輕一代。不過臺灣的優勢在於媒體競爭力較強,節目內容娛樂性夠、變化多。只是臺灣的缺點正是缺少規範,新聞素質普遍低落,戲劇、綜藝節目也空洞低俗。因此政府應該努力把公共電視推向東南亞,至少要試圖跟央視抗衡。這對臺灣的戰略地位和外交會有很大的助益,畢竟老是聽央視找臺灣的親中名嘴附和中南海的意見,完全不論真正臺灣人民的心聲,絕對會影響外僑對臺灣的看法和支持程度。


通貨膨脹嚴重



只要到印尼的超市、大賣場、百貨公司走一趟,就能發現大城市的物價跟臺灣差距不大,飲食開銷幾乎相同,除非你敢去吃路邊攤。但我幾乎沒看過華人去路邊攤買東西吃。地價現在也漲翻天。印尼一般商辦租金都是長租,一次可能簽好幾年的約,一次就要付完一年。近年來地價飛漲,雅加達特定地區的房價甚至一年漲一倍。唯一沒漲的,大概就是人工。瑪瑯到泗水車程需要兩小時(不堵車),計程車一人卻只需要一兩百元臺幣。幾年前印尼曾經因為油價漲一倍造成暴動,物價問題可見一般。

印尼采風錄(一)

印尼采風錄(一)

商店前的機車
到不同國家會有很多不同見聞,印尼屬於熱帶國家,島嶼超過萬座,種族、宗教多元,當然更不例外。離開出境大廳到了沒有空調的地方後,第一個感覺就是悶熱。我幾乎都是年底到印尼,剛好屬於南半球的夏季,在印尼則屬於雨季,自然悶熱難當。印尼的雨季特點是雨可能不定時的下,但經常來得又大又急,可以和臺灣的颱風雨相比。因為雨大,所以容易積水。不過驟雨通常來得急也去得快,只是交通也會跟著打結。雖然我的感想是不管有沒有下雨,交通都一樣混亂。這裡無論汽車、機車都多到不行。覺得臺北機車亂竄很討厭的人,來到印尼城市走一趟就會覺得臺北的機車不算什麼。
全天下的父母都疼小孩,印尼人當然也不例外,只是很多父母疼小孩的方式有點危險。照片中的父母讓小孩站在機車坐墊上,著實令人捏一把冷汗。這個情形不但普遍,而且很多機車族是一家四、五口都擠在機車上,後座的母親經常手裡抱著孺子。據說現在警方都不取締了,原因不明。
第一次看到有人帶著槍騎摩托車,這大叔真的太酷了
這位老兄載禽鳥也很厲害,不過更猛的應該是鴨吧。好強的定力
這樣運菜也很酷(不小心照到腿了) 
 很特殊的邊車
這是櫻花大戰的女主角嗎?
加油站也有賣瓦斯,沒想到吧?而且印尼的瓦斯都很小罐。不過事後想想,至少也比較不危險吧?雖然看這些鋼瓶的鏽蝕程度,我想我還是太天真了。
說到加油,最讓我覺得稀奇的就是路邊的小加油攤。這種攤販不但數量眾多,而且承裝汽油的容器看起來就很不安全。最常見的容器是玻璃瓶,但我也看過保特瓶和類似清潔劑的瓶子。加油攤一般會寫上Bensin,代表汽油。

這種東西是在跨年時用的,類似南非世足賽時大出風頭的號角。當地人會在進入新年度時狂吹這種號角。顏色大多十分豔麗。

祈禱室和洗腳池
印尼有全世界最大的穆斯林人口,所以大多數設施都以穆斯林為主。記得我第一次到印尼拜見岳父岳母時,清晨三點多就被祈禱的廣播聲音驚醒,本來以為一下子就結束,結果持續了一、二十分鐘(雖然過了四五天後我就可以充耳不聞繼續睡覺了)。所有的清真寺外面都裝有多具擴音器,把祈禱聲音傳播到附近各個角落。穆斯林一天祈禱五次,而且時間不定,必須參考伊斯蘭獨特的曆法和相關資料才能確定(有設計過和行事曆有關軟體的人應該會知道)。除此之外,很多地方都會提供祈禱室,包括餐廳、賣場、加油站等等。這一點就要特別注意了。很多祈禱室和廁所相鄰,原因可能是水管管線設計考量。照片中的Musholla就是祈禱室的意思。告示牌右面牆的下半部裝有兩個水龍頭。這兩個水龍頭是用來洗腳用的,因為洗腳後才能入內祈禱。印尼並不是所有廁所都會提供洗手檯,這時請不要自作聰明跑去用別人洗腳的水來洗手,這是大不敬的行為。切記切記。
說到廁所,印尼的廁所大多數沒有配備抽水馬桶。馬桶是有,但除非你都到昂貴的餐廳去,否則一般只會在馬桶旁放一桶水或水泥蓄水槽,拿水槽中的水杓人工沖水。一般廁所更不會提供衛生紙。這時請拿馬桶旁的一根水管(大多在下方,方便蹲下時以手拿取)、按下水管末端的閥門沖洗臀部髒污部位。如果真的無法適應,請學我自己帶衛生紙,當個嬌貴的觀光客。
由此又引伸出另一個文化上的禁忌。由於印尼人一律以左手拿水管沖洗臀部,所以左手代表不潔。打招呼、握手一律以右手為之,絕.對.不.可.以.用.左.手.打.招.呼!內人的二哥高中時曾經因為摔車右手受傷,而以左手向前來處理的警察招手示意,下場就是阿Sir一記耳光伺候。

基礎印尼文和交通問題雜談

基礎印尼文和交通問題雜談


到國外不可能完全不學當地語言。印尼文化深受伊斯蘭教、馬來西亞和荷蘭350年的殖民統治影響,種族非常複雜,語言也極為繁多,不過爪哇語和印尼語一般都可以通行。另外基本的阿拉伯問候語也可以通用。這裡來點語言教學,以我超初級的程度淺介基礎印尼語。印尼語和馬來西亞語非常類似,也能互通。臺灣有些印製給印尼籍配偶的手冊其實就是馬來文(翻譯魂上身)。

Ayam 雞肉(恐怕是印尼人最愛吃的肉)

Nasi 米飯

Mie 麵(源於中文)

Goreng 炒的東西

Nasi Goreng 炒飯(沒有別的引伸意思,只是吃的)

Mie Goreng 炒麵

Buka 營業中

Makasi 謝謝

Warung 攤販

Depot 小吃店(不是英文,所以念法也不一樣,T要發音)

Resto 餐廳

Solar 柴油(不是英文)

其他像廁所之類的,就是最普通的W.C.和Toilet。至於男女,可能要多加留意,見機行事。

印尼之行大不易。雖然這兩年來銀行放款條件寬鬆,使得購車門檻大幅下降,但也使得汽機車數量暴增。印尼的運輸系統設計不良,道路普遍過窄,交警人數也過少(或是都躲在辦公室吹冷氣)。你很難看到交通警察(Polisi)在指揮交通,反而是一堆庶人在路邊努力吹哨指揮交通。有時你會看到駕駛人在經過他們時搖下車窗塞錢給他們,他們也以非常熟練的手法立刻接下。在公權力腐敗不彰的國家,也許這是百姓謀生、改善小環境的一種作法。印尼人似乎比較願意給這種「小費」,華人很少給。

另一種小費出現在商家外圍的停車空間。從東爪哇到中爪哇,我發現商家外面的停車場都會有一、兩人駐紮「管理」停車位。消費者駕車離開時他們會非常努力的幫你指揮,有時甚至讓自己置於險地。駕駛人離開時必須搖下車窗付出1000-1500印尼盾的小費,相當於新臺幣3-5元,其實很少。當然一天下來這是很可觀的,尤其是在生意興隆的商店外面。這些人並不是商家所聘,而是自己據地為王。也許有人想知道如果不給小費會怎麼樣。我老婆說對方會刮你的車子。其實他們真的有提供服務,這也比臺灣的停車費便宜多了(不過我老婆不同意我的說法,可能因為她家店面外也有這種停車費蟑螂)。

另外一種小費商人出現在路口。繁忙的路口經常會有人向你兜售各種商品或「服務」。商品包括小吃、糕點、報紙、手工藝品。至於所謂的「服務」,就是拿著吉他等樂器走到車輛旁邊「隨興」撩撥琴弦、哼個幾句,就要你打賞給小費。這時只要手舉起來搖搖頭(記得用右手),對方就會知趣離開。乞丐也是有的,但不多。想起來,這跟臺灣的玉蘭花小販差不多。聽說臺灣還有房仲業者罰績效不彰的員工到路口賣玉蘭花。不過我在某個王宮附近看到另一種小費生意,就是幫你擦車窗。對方會直接在車窗上灑肥皂水,不過只要揮揮手對方一樣會走開。我第一次看到這種謀生模式時正在下暴雨(只要在外面站幾秒鐘就會全身濕透的那一種),「業主」是兩個看起來像小學三、四年級的孩子。當然他們全身濕透了,看他們坐在路邊隨時伺機而上的樣子,實在很不忍。命運是很殘酷的。

前面提到印尼的運輸系統設計不佳。雖然都會區主要道路一般來說會有四線道以上,但由於車輛太多,所以還是不堪負荷,壅塞情形非常嚴重。大眾運輸系統效能不彰,設計更是糟糕。連我老婆都不知道如何搭公車(我不記得有看過站牌,雖然有的地方架設候車亭),必須到車上詢問司機。公車車門也從來不關,因此十分危險。汽機車甚至馬車、人力車並行,機車到處爭道,只能說亂到不行。但是最讓我無法理解的是聯外道路。臺灣各行政區以省道、國道互相聯絡,但是印尼的這類聯外道路竟然只有兩線道(當然有少部分路段例外),高速公路非常少。我們從泗水到索羅(Solo)全程250公里,開車竟然需要6小時以上!因為大部分路段都只有兩線道,加上當地貨卡車多半嚴重超載且老舊不堪,因此行駛緩慢,時速只有三十多公里,造成汽機車都必須想盡辦法超車。由於只有兩線道,因此唯一的辦法就是跨越中線逆向超車。等到你超過三、四輛卡車後,就能無比順暢的行駛幾分鐘,然後碰到下一輛龜速卡車⋯⋯我本來以為臺北市的駕駛人個個身懷絕技,沒想到來了這裡才發現什麼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連我老婆那個秀外慧中、說起話來溫柔可人的美女姊姊,都能二話不說、立刻超越多輛卡車。印尼是個東西狹長的國家,卻沒有像樣的國道系統,實在非常不可思議。其實這些聯外道路兩邊都有空間可以再闢線道,但可能因為預算緣故只有開闢兩線,更為了省錢經常連路燈都不設置,或是設了路燈卻不開(連泗水都有部分路段沒有路燈,包括高速公路)。長此以往,對於經濟發展實在非常不利。我想短期內要解決交通問題,可能必須改革弊病叢生的鐵路系統。但我發現有的平交道竟然只有單線鐵軌,這代表火車無法會車⋯⋯

印尼交通效率不彰,加上信用擴張似乎嚴重,使我有些擔心這個國家未來是否會有經濟泡沫化的隱憂。其實印尼是個老天眷顧的地方。這裡幅員廣大、土地肥沃,氣候雖然炎熱,但適合農業發展,加上物產豐富,又沒有颱風等天災(雖然有地震,但我們和日本也有啊),看在我這個臺灣人的眼裡真的非常嫉妒。但是由於政府效率低落、法治精神尚未生根,加上許多技術都掌握在外資手裡,因此就算有物產,一樣要由外資提煉、加工後才能讓本國人享用。雖然適合農作物生長,但是種植技術不足,因此賣相不佳、水果也很小。超市裡的印尼水果也比中國進口的水果貴。而物價恐怕也會成為下一個問題。

這幾年來印尼的通貨膨脹嚴重,前幾年甚至因為石油狂漲一倍,而在部分地區發生暴動事件,華人商店又首當其衝。第二大城泗水的小餐廳價格已經直追臺北,光是炒飯一盤就需要臺幣70元,加上當地人習慣叫飲料(餐廳不免費供應茶水),所以一餐八、九十塊臺幣非常普遍。雖然物價狂漲,但是人民的收入卻似乎停滯不前,跟臺灣很像。幾年前的社會新鮮人年薪約新臺幣四萬元(你沒看過),現在依然如此。泗水的大型購物商場不斷興建,裡面購物人潮沒有少過,不知道跟銀根寬鬆是否有關,但是印尼的成長動力一旦反轉,很難想像後果會是什麼。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時,印尼銀行為了留住定存客戶,不惜祭出年息70%的不可思議利率(雖然不能承作一整年),有些華人把家當都賣了塞往定存帳戶,獲利可觀,但那年也是種族暴動的時候。唯一值得安慰的是,近年來政府刻意緩和種族對立氣氛,印尼人對華人的敵對態度已經減輕很多。但未來會怎麼樣,其實我還是很擔心。

中爪哇佛教聖地:婆羅浮屠遺址

中爪哇佛教聖地:婆羅浮屠遺址


自從老婆給我看過婆羅浮屠(Borobudur)的照片後,我原本想去柬埔寨吳哥窟的渴望瞬間被婆羅浮屠所取代。只要看過婆羅浮屠照片和介紹,喜歡古蹟的人一定會馬上想前往一遊,因此這次前去真的是了卻我的多年夙願。婆羅浮屠的興建年代早於普南巴蘭(Prambanan),大約在八、九世紀間。但個人認為在結構、雄偉和意義層次上有過之而無不及。普南巴蘭的規劃類似吳哥窟,以中間幾間高聳的大神廟為主體,外圍則是眾多小塔,雖然外圍小塔已經全部崩壞或遭到破壞。但婆羅浮屠卻是外方內圓的結構分級而上,各有不同意義,並且解釋宗教的不同層次。Discovery頻道就說過,婆羅浮屠遺址整體就像一本聖經(應該是佛經吧?)。因此我真的非常喜歡這個遺址,對我來說,這個遺址的神秘性不亞於埃及金字塔,意義層次甚至可能更高。

婆羅浮屠是依山丘山勢而建,因此內部並無空間密室,而是一座小山。就這一點而言,埃及的許多金字塔的確是複雜許多。埃及金字塔內部到現在還是有很多未解之謎和無法到達的秘道。

雖然婆羅浮屠的故事極為精彩,遺址本身更是令人驚嘆,但可惜天公不作美,明明走到遺址最中心,卻來一場大雨攪局。更糟糕的是為了節省門票錢,我還必須偽裝成印尼當地人,所以一路上不能說話,只能任憑當地解說員用印尼語講得口沫橫飛,我則是有如聆聽無字天書,最後只能依賴網路和大英百科全書補充內容。大英百科全書DVD光碟其實不貴,才兩三千塊,值得一買。

入園前必須穿上沙龍,原因不明,但後來看照片才發現很多學生都沒有

光是遠眺就已經夠壯觀了

可愛的交通車,其實普南巴蘭也有(我的焦點在交通車,兩位美女只是不小心入鏡,絕非我的攝影主題)

入口處的平面圖。婆羅浮屠有多層結構,平面圖上已經有建議參觀方向。話雖如此,但這幅平面圖歷經風吹雨打,參觀方向的箭頭早就褪色消失

「近」照

嫌看不到全部嗎?我用接圖軟體接起來了:

實際登上遺址後,可以看到四處是精美的浮雕和佛像。值得注意的是佛像手勢以及浮屠形式會隨著層數而有所差別,象徵不同境界。







由於整個遺址歷經重建,所以浮雕部分幾乎都經過切割組合而成。如果某些方塊沒有圖案,那就代表那一塊是後來做的,原來的早已逸失。

由下往上拍浮屠。鏡頭前的浮屠孔洞呈菱形,代表不安定狀態。遠處即為整個遺址的正中心。我猜上面那根大概是避雷針。其實到處都有告示要求遊客不要倚靠、坐在遺址上,但沒有人聽。連工作人員拿著擴音器對著他們喊都沒用。

從孔洞中可以看到內部有佛像

上層的浮屠孔洞就是方形,代表安定狀態

看起來是中學生校外教學


正要講到整個遺址的核心結構(大概吧,反正我又聽不懂),就開始下雨,而且越下越大。解說結束,唯一的好處是人也散開了。


說句褻瀆的話,這看來有點像科幻動畫裡戰艦的雷射砲排場啊。

中爪哇印度教聖地:普南巴蘭遺址(下)

中爪哇印度教聖地:普南巴蘭遺址(下)

看完神廟之後,接下來是到附近的博物館瞭解這片遺跡的歷史。從許多手繪圖稿可以得知,普南巴蘭是在1811年由英國人發現,只是後來被人忽視,慘遭當地居民和荷蘭移民破壞。根據維基百科,重建工作從20世紀初開始,迄今尚未結束。只是因為遺址的石塊很多都被運到遠處當作建築地基,因此大部分的周圍遺址可能注定無法重建,真的非常可惜,而且看起來似乎沒有太多的重建動作。雖然這裡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欽定的世界遺產,但奇特的是你不但可以爬上去,還可以撫摸、攀爬牆壁和浮雕,只有濕婆神廟是禁地。到底是當地政府造福民眾,還是民眾不遵守規矩,抑或政府根本不管?這個地帶已經有地震了,真不知道這樣被人糟蹋下去還能撐多久。
從上一篇文章中的照片就已經能看出,神廟的許多部分都是經過拼湊才重建而成,過程艱辛可想而知。
遺址發現示意圖

復原工程珍貴照片





神廟內部神像照
遺址示意圖,包括剖面以及舊有和後來仿造的部分



附上原始發現時的照片,真的差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