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24, 2012

基礎印尼文和交通問題雜談

基礎印尼文和交通問題雜談


到國外不可能完全不學當地語言。印尼文化深受伊斯蘭教、馬來西亞和荷蘭350年的殖民統治影響,種族非常複雜,語言也極為繁多,不過爪哇語和印尼語一般都可以通行。另外基本的阿拉伯問候語也可以通用。這裡來點語言教學,以我超初級的程度淺介基礎印尼語。印尼語和馬來西亞語非常類似,也能互通。臺灣有些印製給印尼籍配偶的手冊其實就是馬來文(翻譯魂上身)。

Ayam 雞肉(恐怕是印尼人最愛吃的肉)

Nasi 米飯

Mie 麵(源於中文)

Goreng 炒的東西

Nasi Goreng 炒飯(沒有別的引伸意思,只是吃的)

Mie Goreng 炒麵

Buka 營業中

Makasi 謝謝

Warung 攤販

Depot 小吃店(不是英文,所以念法也不一樣,T要發音)

Resto 餐廳

Solar 柴油(不是英文)

其他像廁所之類的,就是最普通的W.C.和Toilet。至於男女,可能要多加留意,見機行事。

印尼之行大不易。雖然這兩年來銀行放款條件寬鬆,使得購車門檻大幅下降,但也使得汽機車數量暴增。印尼的運輸系統設計不良,道路普遍過窄,交警人數也過少(或是都躲在辦公室吹冷氣)。你很難看到交通警察(Polisi)在指揮交通,反而是一堆庶人在路邊努力吹哨指揮交通。有時你會看到駕駛人在經過他們時搖下車窗塞錢給他們,他們也以非常熟練的手法立刻接下。在公權力腐敗不彰的國家,也許這是百姓謀生、改善小環境的一種作法。印尼人似乎比較願意給這種「小費」,華人很少給。

另一種小費出現在商家外圍的停車空間。從東爪哇到中爪哇,我發現商家外面的停車場都會有一、兩人駐紮「管理」停車位。消費者駕車離開時他們會非常努力的幫你指揮,有時甚至讓自己置於險地。駕駛人離開時必須搖下車窗付出1000-1500印尼盾的小費,相當於新臺幣3-5元,其實很少。當然一天下來這是很可觀的,尤其是在生意興隆的商店外面。這些人並不是商家所聘,而是自己據地為王。也許有人想知道如果不給小費會怎麼樣。我老婆說對方會刮你的車子。其實他們真的有提供服務,這也比臺灣的停車費便宜多了(不過我老婆不同意我的說法,可能因為她家店面外也有這種停車費蟑螂)。

另外一種小費商人出現在路口。繁忙的路口經常會有人向你兜售各種商品或「服務」。商品包括小吃、糕點、報紙、手工藝品。至於所謂的「服務」,就是拿著吉他等樂器走到車輛旁邊「隨興」撩撥琴弦、哼個幾句,就要你打賞給小費。這時只要手舉起來搖搖頭(記得用右手),對方就會知趣離開。乞丐也是有的,但不多。想起來,這跟臺灣的玉蘭花小販差不多。聽說臺灣還有房仲業者罰績效不彰的員工到路口賣玉蘭花。不過我在某個王宮附近看到另一種小費生意,就是幫你擦車窗。對方會直接在車窗上灑肥皂水,不過只要揮揮手對方一樣會走開。我第一次看到這種謀生模式時正在下暴雨(只要在外面站幾秒鐘就會全身濕透的那一種),「業主」是兩個看起來像小學三、四年級的孩子。當然他們全身濕透了,看他們坐在路邊隨時伺機而上的樣子,實在很不忍。命運是很殘酷的。

前面提到印尼的運輸系統設計不佳。雖然都會區主要道路一般來說會有四線道以上,但由於車輛太多,所以還是不堪負荷,壅塞情形非常嚴重。大眾運輸系統效能不彰,設計更是糟糕。連我老婆都不知道如何搭公車(我不記得有看過站牌,雖然有的地方架設候車亭),必須到車上詢問司機。公車車門也從來不關,因此十分危險。汽機車甚至馬車、人力車並行,機車到處爭道,只能說亂到不行。但是最讓我無法理解的是聯外道路。臺灣各行政區以省道、國道互相聯絡,但是印尼的這類聯外道路竟然只有兩線道(當然有少部分路段例外),高速公路非常少。我們從泗水到索羅(Solo)全程250公里,開車竟然需要6小時以上!因為大部分路段都只有兩線道,加上當地貨卡車多半嚴重超載且老舊不堪,因此行駛緩慢,時速只有三十多公里,造成汽機車都必須想盡辦法超車。由於只有兩線道,因此唯一的辦法就是跨越中線逆向超車。等到你超過三、四輛卡車後,就能無比順暢的行駛幾分鐘,然後碰到下一輛龜速卡車⋯⋯我本來以為臺北市的駕駛人個個身懷絕技,沒想到來了這裡才發現什麼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連我老婆那個秀外慧中、說起話來溫柔可人的美女姊姊,都能二話不說、立刻超越多輛卡車。印尼是個東西狹長的國家,卻沒有像樣的國道系統,實在非常不可思議。其實這些聯外道路兩邊都有空間可以再闢線道,但可能因為預算緣故只有開闢兩線,更為了省錢經常連路燈都不設置,或是設了路燈卻不開(連泗水都有部分路段沒有路燈,包括高速公路)。長此以往,對於經濟發展實在非常不利。我想短期內要解決交通問題,可能必須改革弊病叢生的鐵路系統。但我發現有的平交道竟然只有單線鐵軌,這代表火車無法會車⋯⋯

印尼交通效率不彰,加上信用擴張似乎嚴重,使我有些擔心這個國家未來是否會有經濟泡沫化的隱憂。其實印尼是個老天眷顧的地方。這裡幅員廣大、土地肥沃,氣候雖然炎熱,但適合農業發展,加上物產豐富,又沒有颱風等天災(雖然有地震,但我們和日本也有啊),看在我這個臺灣人的眼裡真的非常嫉妒。但是由於政府效率低落、法治精神尚未生根,加上許多技術都掌握在外資手裡,因此就算有物產,一樣要由外資提煉、加工後才能讓本國人享用。雖然適合農作物生長,但是種植技術不足,因此賣相不佳、水果也很小。超市裡的印尼水果也比中國進口的水果貴。而物價恐怕也會成為下一個問題。

這幾年來印尼的通貨膨脹嚴重,前幾年甚至因為石油狂漲一倍,而在部分地區發生暴動事件,華人商店又首當其衝。第二大城泗水的小餐廳價格已經直追臺北,光是炒飯一盤就需要臺幣70元,加上當地人習慣叫飲料(餐廳不免費供應茶水),所以一餐八、九十塊臺幣非常普遍。雖然物價狂漲,但是人民的收入卻似乎停滯不前,跟臺灣很像。幾年前的社會新鮮人年薪約新臺幣四萬元(你沒看過),現在依然如此。泗水的大型購物商場不斷興建,裡面購物人潮沒有少過,不知道跟銀根寬鬆是否有關,但是印尼的成長動力一旦反轉,很難想像後果會是什麼。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時,印尼銀行為了留住定存客戶,不惜祭出年息70%的不可思議利率(雖然不能承作一整年),有些華人把家當都賣了塞往定存帳戶,獲利可觀,但那年也是種族暴動的時候。唯一值得安慰的是,近年來政府刻意緩和種族對立氣氛,印尼人對華人的敵對態度已經減輕很多。但未來會怎麼樣,其實我還是很擔心。

No comments: